环氧乙烷灭菌器运行稳定的要点
环氧乙烷灭菌器依靠 EO 气体的广谱杀菌性实现灭菌,但其气体具有易燃易爆、有毒性,且灭菌效果依赖多参数协同,运行稳定需兼顾 “效果可控、安全无风险、设备低损耗” 三大目标,具体要点如下:
一、设备基础保障
合规选型,匹配使用场景
需根据灭菌负载的容积、材质特性选择适配设备;若灭菌精密仪器,需选择带 “真空梯度控制” 功能的设备,避免压力骤变损坏负载。设备需具备防爆资质,腔体材质选用 316L 不锈钢,抗 EO 腐蚀且耐高温,避免普通不锈钢长期使用后锈蚀导致泄漏。
定期维护,关键部件无隐患
检查腔体门密封圈,若出现裂纹、变形或老化需立即更换,更换后做气密性测试,防止 EO 泄漏;管路接头需每月紧固,更换磨损的氟橡胶密封圈。校准安全阀、压力传感器;检查 EO 浓度传感器,用标准气体校准,确保浓度检测误差≤±5%。灭菌后用纯化水(电导率≤10μS/cm)冲洗腔体,去除残留的 EO 聚合物(白色结晶),避免聚合物堵塞排气孔或腐蚀腔体;用中性清洁剂擦拭腔体内壁,禁止用钢丝球等硬物刮擦,防止内壁划伤后残留污染物。
二、关键参数精准控制
灭菌阶段温度需控制在 37-63℃(常用 55℃),温度波动范围≤±2℃:若温度低于 37℃,EO 活性降低,灭菌时间需延长 30% 以上,易导致灭菌不彻底;若高于 63℃,EO 易聚合(形成白色絮状物),堵塞管路且降低浓度。
启动前检查加热管(如石英加热管)是否完好,无破裂、结垢;运行中若温度骤降,需排查加热系统故障(如加热继电器损坏)或腔体密封不良(冷空气渗入),停机检修后重新开始灭菌流程(不可继续使用半截程序)。
三、安全管控
灭菌间需独立设置,安装防爆排风扇,且远离火源、热源,地面做防静电处理,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。安装 EO 泄漏报警器,探头需布置在设备周围,若报警需立即停机通风,人员撤离后排查泄漏点。
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,持证上岗,操作时佩戴 EO 专用防毒面具、耐酸碱手套,禁止徒手接触 EO 气瓶或泄漏部位。
四、负载管理
负载包装需选择 EO 穿透性好的材料,禁止使用不透气包装。负载总量不超过腔体容积的 80%,且摆放需 “留间隙、不堆叠”。
灭菌前需去除负载表面的有机物,否则有机物会消耗 EO,导致局部浓度不足;若负载带水,需先烘干(温度≤60℃),避免带入过多水分影响湿度控制。
五、数据监控与追溯
设备需具备数据记录功能,实时记录温度、压力、湿度、EO 浓度、灭菌时间等参数(记录间隔≤1 分钟),数据需不可篡改,保存时间≥3 年。运行中若参数超出设定范围,设备需自动报警并暂停程序,待人工排查后重新启动,禁止强制跳过报警继续运行。
在腔体内不同位置(如中心、四角、门附近)放置温度传感器,确认各点温度偏差≤±1℃,证明加热均匀性;用生物指示剂(如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)放置在负载较难灭菌部位,灭菌后培养,若全部无菌生长,证明灭菌效果合格。
环氧乙烷灭菌器的稳定运行是 “设备状态、参数精度、安全管控、负载适配” 的综合结果 —— 需通过合规选型与定期维护筑牢设备基础,靠精准的温压湿浓控制保障灭菌效果,以严格的安全措施规避风险,通过全流程数据监控与验证,实现 “灭菌合格、运行安全、设备耐用” 的目标,尤其在医疗、食品等对灭菌要求很高的领域,需将这些要点融入日常操作规范,避免因细节疏漏导致安全事故或灭菌失效。